社会实践

2020级历史强基班平潭考察纪行

时间:2020年12月10日

浏览:

20201121-22日,2020级历史学强基班18位同学在系主任张侃老师,班主任任智勇、赖国栋老师及魏凯、周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福建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参观学习,深切感受考古工作的程序和平潭的风貌。

A6D97

考察团一行在南岛语族考古基地

同学们先到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参观了平潭史前文物陈列室和海丝遗珍展厅,了解到平潭的地理位置、平潭史前文化发展的序列等。平潭古称海山、海坛,千百年来岛民在此渔耕,繁衍生息。我们了解到平潭县岛屿多,境内地势低平,中部略高,地形以海积平原为主,南北有孤丘,海岸曲折蜿蜒。三十六脚湖,是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海岸线蜿蜒曲折,沿岸海域广阔。平潭文化发韧于“壳丘头文化”自此展开了7000余年海岛文明薪火相承的历史篇章。从“贝丘文化”“舟楫文化”“渔猎文化”等海洋文明,到后来移民迁徙带来的中原“河洛文化”,造就了平潭在繁华的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通衢。

平潭的史前遗址主要有壳丘头遗址、东花丘遗址、榕山遗址以及龟山遗址。壳丘头遗址是福建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以人工痕迹更为明显的磨制石器为主。展厅中重点展示并介绍了陶支座。陶支座是福建省史前遗址中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出土文物,对其功能与用途目前仍存争议。其中一派学者认为它是满足生活功能的实用器,有类似架锅生火的功能;另一派则认为它是祭祀用的礼器,与古代的生殖崇拜有关。此外,该遗址中还发现有陶纺轮、陶片、遗骸与骨器。陶纺轮的出现说明当时掌握了比较原始的纺织技术。陶片上有纹路,如用贝壳压印的贝齿纹、小木棍戳成的戳印纹等。遗骸发现有三具十三岁左右的少女骨骼,以及鹿、水牛、猪等动物骨骼。当时的人们对动物骨骼进行打磨,制成了骨针等骨器。东花丘遗址中的代表性出土物是石锛,一种砍伐木材的工具。东花丘遗址还有一圈圈的柱洞,是干栏式建筑的痕迹。龟山遗址由福建省博物院博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发掘,其中出土了穿孔石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

38A22

陶支座                                  

38B53

少女骸骨

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陈列室从考古学的角度展示了南岛语族起源和扩散。南岛语族是语言学概念。在世界上的九大语系中,南岛语系是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大语系,10001200种语言,属于南岛语系语言的人口约2.7亿。福建与南岛语族的关系最早在1930年代开始获得学界的关注。海涅—格尔登(Robert Heine-Geldern1885-1968)于1932年首次提出东南亚和中国东南沿海的锛是太平洋地区石锛,尤其是有段石锛的祖形。由此,便有学者推测太平洋地区的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应该是在东南亚和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张光直先生阐述南岛语族的祖先文化发源于大陆东南沿海。福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是位于我们此行前往的平潭县的壳丘头文化。壳丘头文化代表了福建史前海洋经济的肇始,其与台湾大坌坑文化的关系,证明了平潭很可能是南岛语族从大陆走向岛屿的第一块踏板。此外,福建中部闽江口一带发展的昙石山文化(距今43005000年)与当时台湾同时期史前遗址也具有相似性。张光直先生指出,昙石山文化的先民向台湾大规模移民,说明南岛语族自福建向台湾迁徙的趋向。


108FF

南岛语族迁徙时间表

同学们接着参观了龟山遗址考古现场展示区、正在发掘的榕山遗址考古现场以及现在已经回填了的壳丘头遗址。在龟山遗址,我们观察到排列规律柱洞,揭露出部落遗址的大致布局。值得注意的是,探方呈阶梯状分布,靠近入口的一排探方只发掘到第一层、第二层,靠后的探方发掘得更深,到第三层、第四层。我们参观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垃圾坑——灰坑。龟山遗址的灰坑以贝类为主,推测可能是当时人们食用后的贝壳堆。龟山遗址现场还有大量的碎陶瓷片分布。对此,老师们解释有几种可能:一是制瓷厂的遗址,二是居住舍弃物的痕迹,也有可能是出于某种宗教仪式,集体打碎了一批陶瓷置于此。在东花丘遗址现场,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作为划分不同时期的地层线上方地层是清代墓葬,在更加久远的地层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陶片。划分地层线的依据有地层的土质、土色与出土物,其中土层的颜色尤为重要。考古专业的学长学姐们还为我们介绍了通过井边缘的土质与井洞本身土质不同来寻找井的边缘的过程。一些被发掘出来的陶片保留在了原处,在向下发掘时避开了陶片正下方的部分,像支柱一样将陶片支撑起来,保留在原处。另外,因为年代久远与长期埋藏,许多陶片在被发现时已经变得十分易碎,需要用胶水加固后才能继续发掘。陶片发掘后,要带到指定的地方进行清洗、晾晒,所有的陶片要按类型、按顺序排列,装陶片的袋子上要用编号记录好发掘的时间、地点、地层与发掘者的姓名,一天工作结束后要将陶片放回袋中。在东花丘遗址,我们还亲身体验考古发掘工作,了解到划分地层线的重要性。

46412

考察团在龟山遗址

33157

榕山遗址出土陶片及瓷片

54067

榕山遗址 

54F11

亲身体验考古挖掘工作

在朦胧细雨中,同学们来到了最早的沿海新石器时期遗址之一——壳丘头遗址。这里早在前些年已被考古队员们发掘完毕后回填了,现在已是杂草丛生。考察团极力远眺十几公里外的海岸线,感受一万年前的海风,别有一番滋味。

F2488

最早的沿海新石器遗址之一壳丘头遗址

1122日,同学们来到了以老石厝闻名的北港村。在此次参观中,除了被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整洁的村容村貌所惊艳外,我们也留意到了北港村的不同之处。一是北港村的石厝屋房顶几乎不出檐,每一块瓦片上都用石头压着,墙壁是由大块不规则石头加上泥沙堆砌而成,成人字形墙,有利于防风。这样的建筑特色与北港村位居湾海地区,全7级以上大风日数为125天,是福建省强风区之一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关系。在探访北港村的过程中,同学们找到了圣帝宫、大王宫、马祖宫、基督堂。其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反映了其自古以来文化交流的频繁性。其中在对代表海洋崇拜的马祖宫与代表陆地崇拜的大王宫进贡品、香炉、庙宇新旧程度、以及当地人了解程度中,我们发现大王宫的受重视程度远大于马祖宫。通过圣帝宫的鱼、龙、海洋装饰可知,古时北港村的主要经济模式应为海洋经济。进入现代社会,大量青壮年人口外迁,北港村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为辅的经济模式。“马祖宫”的景象,从侧面印证了妈祖信仰的式微。以“大王宫”为代表的陆地崇拜,也许是当地人对旅游业能够发达的憧憬,也许是对亲人外出平安的期望……总而言之,当地人的生活目的的改变,造成了宗教信仰方面的改变。 

669EA

北港村的屋顶

55D29

大王宫

B1232

马祖宫 

A398C

圣帝宫

回顾短短两天的实践学习过程,同学们了解到了考古学的相关知识,感受到从课本走向田野的陌生和欣喜。在与考古专业学长学姐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他们从九月份到达平潭后,便一直留在这里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展现了考古工作者的毅力和细致。张贴在墙上的《考古队工作守则》《考古工地安全管理制度》《考古发掘工作纪律》更让我们认识到严明的纪律与科学的管理是开展考古工作的重要保障。学姐学长们一边发掘,一边给我们介绍了许多考古知识,并鼓励我们现在上好理论课,为将来的考古实践打好基础。

驻足于平潭长江澳沙滩,听海浪拍打千年的礁石发出历史积淀的强音,引来对过往烟雨岁月的无限遐思。太平洋的风吹来的,是文化传播交融的时代风貌,是一份刻骨铭心的家国眷恋,也是一份历史学人对所从事事业的专注与坚守。难忘2020级历史强基班这一次集体出行,我们才出发,来路且远且长。


文:董艾佳邹驰于悦黎佳韵

图:陈畅

审核:任智勇、周杨、赖国栋


友情链接